进入蜱虫活跃期,外出游玩需警惕!
夏季出行,衣着单薄,在享受大自然美好时光的同时要警惕身边潜伏的这个危险——蜱虫。一旦被它叮上,严重时可致命。
一、什么是蜱虫?
蜱虫,又称壁虱子、草爬子、犬豆子、八脚子,蛰伏在草丛中、植物上或寄宿于动物皮毛里,会吸食人血。蜱虫通过叮咬传播其体内携带的病毒给人类。不吸血时蜱虫的体积只有芝麻粒大小,血饱后身体可膨大几倍至几十倍不等,大小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。
蜱虫不会飞翔或者跳跃,这就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,主要是生活在野外,如森林、草原、荒漠地带等草木茂盛处。散养的家犬家猫家畜等经常出入各类生境,易受蜱虫侵染,并把蜱虫带到其他场所和居所,广大居民存在被叮咬风险。
二、蜱虫叮咬宿主的方法及常见部位
蜱的嗅觉敏锐,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,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。一旦接触宿主即可迅速攀爬而上。
蜱对宿主寄生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,多寄生于皮肤较薄、不易被搔抓的地方,如动物或人的颈部、耳后、腋窝和大腿内侧。
三、被蜱虫叮咬的危害
蜱虫作为媒介生物可携带细菌、病毒、立克次体、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上百种病原体。当携带病原的蜱虫侵袭人体后,除可引起局部皮肤充血等急性炎症反应外,更严重的是蜱虫在叮咬、吸血的过程中可能传染相关疾病,如森林脑炎、克里木-刚果出血热(新疆出血热)、莱姆病、Q热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(简称新布尼亚病毒)引起的以发热、胃肠道症状、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。该病起病急,死亡率较高,蜱虫叮咬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。每年4~10月是其流行季节,5~7月为流行高峰。
四、被蜱虫叮咬了怎么办
如发现蜱叮咬,切勿用力撕拉,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,增加感染风险。可以用碘酒、酒精等麻醉蜱虫,将镊子贴近皮肤、紧紧夹住其头部,缓慢向上提起,取出后用碘伏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。
持续观察,如若出现发热、头痛、皮疹红斑或其他不适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,局部发生细菌感染的,应当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。
注意:火烫及油闷(抹汽油、指甲油、异丙醇等)的方式对去除蜱虫无益。
五、如何预防蜱虫叮咬?
1、野外活动时,可在衣服上喷洒驱虫药。
2、外出活动时,穿浅色宽松的长衣及长裤,束紧袖口、领口及裤脚,预防蜱虫叮咬。
3、裸露的皮肤要涂驱避剂。
4、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,起身之后应注意查找身上有无蜱虫黏附。查找的重点部位为头皮、耳后、腋窝、腰部、腹股沟、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。
5、外出携带宠物时,特别是在草木茂盛的地方遛狗时要注意,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。要及时对宠物进行清洁,避免把蜱虫带回家,从而受到叮咬。
供稿人:预防保健科